台灣漁業發展及未來趨勢
地球人口不斷增加,對食物供應的需求亦愈趨強烈,但是在溫室效應加劇、全球土地資源減少與沙漠化的情況下,全球可供作物種植,以及畜牧的面積卻持續減少。
由於蛋白質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,因此,魚類產品捕獲相對容易、可養殖且魚肉富含蛋白質的特性,將使得人類對漁業資源的依存度愈來愈高。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估計,2030年時全世界的平均魚類產品消耗量,將由現今的每人每年16.7公斤,上升到每人每年19~20公斤,由此可見漁業的產量、發展與未來食物的需求息息相關。
漁業產量名列世界前茅:目前我國名列全球前 20 名漁業國家,且為世界重要公海捕魚國之一。而養殖產業與生態環境如何兼容並蓄,一直是在地居民與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。
由於臺灣養殖用地零散破碎,加上海域利用率低與極端氣候的影響,要有效的解決問題,必須透過專區、專水、專法來合理分配水土資源,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,以達到綠色永續養殖的發展願景。
面對未來漁業發展的難題,知識經濟提供了釐清問題的思考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量,在政策、管理方面,管理規範與制度的建立,可以融合當地漁民的知識,改採治理而非單純管理的方式,在保存天然漁業資源與開發之間取得平衡。另外,在生物技術的應用上,朝向永續發展捕撈漁業、養殖漁業的方向進行技術開發。例如:DNA指紋(DNA fingerprinting)技術,利用此技術,可以應用於管理野生魚種的數量,以及監測復育海洋生物的野外存活率,有效協助天然資源的監控。養殖漁業上,利用分子標誌輔助育種(MAS)技術與基因改造(GM)技術,培育各種適合養殖生物種類,可供改良品種、提升養殖漁獲品質之用。開發分子牧場技術,藉由微生物生產養殖飼料所需要的重要成分,將得以避免養殖飼料與人類食用需求衝突,瓜分海洋資源。而集約養殖極易碰到的魚類疾病問題,發展能夠快速、靈敏且偵測多重病害的分子診斷技術,將有助於魚類疾病的預防與治療。
不論是捕撈漁業或是養殖漁業,其發展必然消耗天然資源,而這股消耗的動力,隨著人口數攀升,愈趨強勁。而在近年的漁業產量顯示著,捕撈漁業追求產量提升的世代已經結束,相對的帶有永續生產理念的養殖漁業,正如火如荼快速發展。在未來,各國如何善用擁有的資源與技術,並且以符合未來趨勢為發展主軸,進行進一步的開發,便是在後漁業時代所需面臨、解決的問題。